专访联想创投总经理梁颖:机器人本体仍处于demo期投资已从“投本体”转向“投股市资讯官网_今日大盘行情分析+热门牛股推荐_股民必看的投资指南部件”
2025-11-20今日股市,股票推荐,大盘走势分析,股市资讯,股票入门,短线炒股/为广大股民提供及时准确的股市行情分析、热点股票推荐、最新利好政策解读与炒股实战经验,帮助你把握投资先机、实现财富增长!
近年来,具身智能在资本与技术双重驱动下热度攀升,但伴随而来的估值泡沫与商业化迟滞,也逐渐引发投资界担忧。
近日,高盛报告所指出的行业“订单荒”,以及Figure对优必选相关视频涉嫌AI合成的公开质疑,进一步将行业推至舆论中心,揭示其在订单落地与技术真实性方面面临的双重考验。
在此背景下,蓝鲸科技记者专访了联想创投集团董事总经理梁颖,从投资人视角解析行业当前挑战与未来投资方向的变化。
作为在该领域深耕超十年的投资方,联想不仅曾在逐际动力估值仅三四亿元时参与首轮投资,见证其成长为估值三四十亿元的明星项目,还孵化了云迹科技、星动纪元和零重力飞机工业等多家代表性企业。
针对的质疑,梁颖指出,关键在于验证“客户端是否真正在使用已采购的机器人”,直言当前不少产品尚未形成有效商业闭环。她进一步点出,行业更深层问题:不仅是AI能力不足,“本体其实也并不成熟”,包括稳定性差、功耗高、负载能力弱等硬件瓶颈仍待突破。
在她看来,具身智能不应简单等同于双足人形,“人形或许是终极梦想”,但商业落地的核心在于场景适配,而非形态模仿。基于这一判断,2026年,联想的投资逻辑将从聚焦本体,转向产业链上游的核心部件领域。
蓝鲸科技:近年来人形机器人行业热度攀升,却受困于成本与场景难题,联想创投对其商业化临界点有何判断标准?
梁颖:相比,我更倾向于称其为具身智能。具身智能不等同于双足,人形机器人更像终极梦想,需要等待产业和技术成熟,可能还需要10年时间。具身智能的核心是让机器更智能化,而智能化未必需要仿人。这一波AI大模型加机器人,解决了传统机器人只能完成单一任务、多任务需长时间训练的问题。1.0阶段的机器人多聚焦垂直场景,比如扫地机器人、除草机器人、自动驾驶等;工业场景中更多是自动化加机器人的组合,已替代大部分可替代的人工,剩下的都是成本效率不如人或难以替代的工作。这也是特斯拉布局相关产品的原因,其工厂已近乎无人化,只剩少量人工无法替代的操作,需要机器人进一步替代。这一波技术的核心是抓住了大模型的泛化机会,但拐点尚未到来,目前还做不出理想化的类人机器人。
梁颖:坦白地说,机器人大脑、小脑算法及硬件本体均未达到产业大规模成熟阶段,这一波获得融资的机器人创业公司,不少来自AI算法背景。他们认为机器人本体硬件已成熟,只是不够智能化,靠AI大模型加持就能补齐短板。但现实是,本体其实并不成熟——现在能做出demo,可批量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挑战非常大。大家应该也看了今年亦庄的机器人运动会,机器人纷纷亮相奔跑,能明显发现它们稳定性差、功耗高,无法长时间工作,还存在其他诸多问题,更不用说并非完全自主,需依赖遥操,一个机器人要两名工程师陪跑。对人类而言简单的走跑跳,对机器人来说难度极大,目前根本做不好。
蓝鲸科技:人形机器人需要攻克关节、功耗等技术才能实现多任务,行业是否陷入“技术堆砌难落地”的怪圈?
梁颖:要实现人形机器人与人比肩的灵活性,必须搭载至少50+的自由度关节,但这会直接引发连锁难题成本飙升难以控制,小型化落地受阻,还伴随功耗过高、稳定性不足等诸多现实瓶颈。理想虽丰满,现实却骨感——当前不少企业仍停留在概念叙事阶段,即便估值居高不下,商业化价值实则有限,多数产品的核心应用场景仍聚焦科研领域。脱离学术研究范畴,真正能落地实用的成熟产品寥寥无几。我们在大量项目考察与投资实践中发现,许多公司初期均宣称要打造“全场景多任务人形机器人”,例如在工厂场景中无需专门训练,半小时内即可切换插螺丝、搬箱子等不同作业任务,但真正推进落地时,多数企业不得不转向科研市场寻求突破,找到商业化爆发点的难度极高,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商业化进程确实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。
蓝鲸科技:具身智能可拆分为机械臂与移动平台的模块化形态,这种设计思路能否解决当前技术突破分散、落地场景碎片化的问题?
梁颖:科研领域确实在不断尝试解决这些问题、寻求技术突破,但这个过程中,有些技术突破更像是“沿途下蛋”,往往在特定场景下才偶然实现。我个人觉得,现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拆分成上下两部分:上面是机械臂,下面是可移动平台,至于是双足、轮式还是四足,其实不重要,关键是适配场景。比如工厂场景里,四足或轮式可能比双足效率高得多,没必要执着于人形。这种对人形的执念,其实是受相关产品影响,大家都觉得要做人形机器人。但实际落地场景中,真正需要人形的其实是家庭——家庭环境不适合轮式设备,速度不能太快,需要稳定、安全且不伤人,空间适配性也要强。而工厂场景里,很多时候不需要移动平台,固定位置的机械臂就能完成复杂操作。所以核心不是要做一个完美的产品,而是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,让机器替代人的经济模型成立,说白了就是客户愿意为它买单。要是买一个10万块的机器人,后续还得两个人专门维护,就没意义了。
蓝鲸科技:对于报告提及的行业“订单荒”(暂无企业确认大规模订单或明确生产时间表),您怎么看?
梁颖:关键要看客户端——买了100台机器人,是不是真的在使用。有些产品其实尚未是个完成品,可能只是个demo。另一方面,不少行业的人有很深的危机感,想靠AI和机器人改变行业,所以会愿意购买尝试。就像很多老板给员工买了一堆相关产品,结果用了一个月就发现不好用、用不了。我觉得应该鼓励大家尝试,这样才知道中间的问题在哪里,然后一起想办法解决。一开始不用指望机器人解决所有问题,先聚焦一两个应用场景,再慢慢拓展更多功能就行。
蓝鲸科技:你们做调研时,是否会遇到一些商业落地不太顺利的机器人企业?这些企业的问题症结在哪?是不是因为急于融资,所以更偏向于向投资人讲故事?
梁颖:资本有时候会急于推动行业发展,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。现在资本大量涌入,就像AI 1.0泡沫破裂后,一堆公司倒下;过去两年,半导体行业也有很多企业倒闭,所以有时候资本在背后会急于求成。资本本身没有绝对的对与错,对的时候能助力企业快速成长;反之,没有资本加持,企业的自我造血和成长周期会大大拉长。但资本也会过度催生,造成大量的泡沫,总体来看有利有弊。
蓝鲸科技:未来,联想创投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资,会偏向To C类机器人公司还是To B类机器人公司?
梁颖:短期To B更容易商业落地变现,To C虽说是天花板最高、市场最大的赛道,但当前技术难度也最大。我们理想中的机器人,说白了就是能在家替代管家,啥都能干、真正帮人解决问题——陪孩子、陪老人、做家务、做饭等。但现在的机器人单一事情都尚未能做好,即便大模型让它的情感认知和对话能力有了提升,陪伴时依然像机器人,没有真正的同理心和温度。不过从长远来看,我们创投的投资逻辑更看重长期价值,可能要等5年、10年甚至15年。这个过程中技术和应用会不断迭代,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。每一波资本和从业者进入,都会解决部分问题,落地一些能真正实现机器替代人、降本增效的成果。遇到技术瓶颈就寻找新技术,发现新应用场景就持续攻坚,最终朝着那个理想目标推进。
梁颖:具身智能商业化的落地,要想替代人,核心还是要解决真正的降本增效。场景不要太复杂,这类场景或许是危险、不适合人涉足的领域,比如危险、污染环境的巡检、维护等,这类场景的刚需性很强。也不一定需要人形,特定场景下轮式等形态就够用,核心是解决人不适合去的问题,以及人无法24小时工作的需求。这一波的核心还是应用需求驱动,在需求导向下找到最优解决方案,有时候要做减法而非加法,不能堆砌各种功能。现在做相关领域的公司,大多是科研背景的教授出身,学院派居多。他们更倾向从技术出发,思考技术能做什么;但其实应该从需求出发,先明确需要什么,再看技术能否实现。实现目标不必依赖单一技术,也不能只盯着某类技术,关键是用合理成本的技术解决实际问题。
蓝鲸科技:2026年,联想创投在具身智能领域有哪些具体的投资计划、核心方向可以分享?
梁颖:我们布局具身智能很早,从机器人1.0到2.0,我们投资了30多家机器人企业。具身智能这波,也在早期估值不高的时候投了7-8家。核心还是看好团队——他们清楚面临的挑战,也会兼顾短期落地与长远发展。到2026年,再投这类本体企业的话,估值已经偏高了,而且该出来创业的团队基本已经创业了。资本是有周期的,所以我们今年下半年已经开始逐渐向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领域倾斜。同时,也关注已投企业的商业化落地,帮助这些企业找到商业化的切入点。


